事物的状态原名:Der Stand der Dinge,又名The State of Things
故事发生在葡萄牙的海边,一个电影剧组正在这里翻拍罗杰·柯曼的名作《世界末日》,新版本的电影在拍摄过程中却遇到了**困难。导演不知道为何没有了资金来源,电影面临被迫停拍的命运。导演试图联系到在洛衫机的制片人,以便可以对所有人员有一个交代,但是不知为何却找不到人。他费劲心思希望可以改变不得不停拍的命运,然而,世事总不如人所料,他感到十分无奈。该片情节很简单,但是却耐人寻味,整个电影都沉迷在一种神秘的意蕴中。
发布于1982年。由维姆·文德斯执导,并且由编剧罗伯特·克拉莫、维姆·文德斯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伊莎贝尔·魏因加滕、丽贝卡·保利、杰弗里·凯里、卡米拉·莫拉、帕特里克·波查、Paul Getty Jr.、维娃、塞缪尔·富勒、Artur Semedo、罗伯特·克拉莫、艾伦·加菲尔德、罗杰·科曼、Adelaide João、维姆·文德斯、Jeffrey Kime、Alexandra Auder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并于1982-10-20(法国)公映的电影。
第39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第39届威尼斯电影节: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最佳影片。
在《事物的状态》中,美国文化中对于娱乐和金钱的追逐,和欧洲文化中的内省和精致形成了对比。影片审视了欧洲电影与美国电影的不同,又从侧面指向欧洲人与美国人之间辩证式的紧张关系。
“电影”停止的时刻并不是胶卷耗尽的时刻,而是片中导演前往好莱坞的那一刻,于是,影片在报菜名式的迷影情结中消磨最后的时光;反倒是在此之前,拍摄的中断似乎让**灵光闪现,**迷人的人物让平凡的等待时光变得动***不必大谈创作困恼,却以那些私人的时间空间说尽电影之奥秘:当胶卷和资金耗尽,两个小女孩却拿着**来与超8相机乱拍,似乎永远不会耗尽,这也理所当然成为了最后举起的**。
3.5;最具自传色彩的作品,完全是文德斯对艺术电影与商业类型片的对比考量,一部影片是否需要拥有情节化的“故事”,还是仅有创作者的情绪与状态就可开拍?本片以一种文德斯式的戏谑与调侃暗讽好莱坞的拍摄体制,可视为他对美国之行的失望。开场布景很赞,结尾具有自反意识。
文德斯的黑白元电影,1982***金狮奖。1.探讨导演与制片人间的矛盾与欧洲艺术电影&美国商业电影间的对立。2.片头的戏中戏末世科幻片比随后的内容更引人入胜。文德斯在本片中花费大篇幅来呈现剧组及其亲友团中各色人等形色各异的无聊与疏离状态,此即为片名“事物的状态”的个中之意,亦彰显出一种对反情节、无情节的非叙事电影的追求。3.然而,意义稀零且陈旧老套的影像片段与大段看似哲理实则空洞的台词,令人全程昏昏欲睡。配乐虽好,但电影的空间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反观“安东尼奥尼式无聊”与**·**同样探讨存在主义式无聊/荒诞人生的《鬼火》,本片显然与真正合适的电影化路径失之交臂。(6.5/10)
文德斯在类伯格曼的空间中,用安东尼奥尼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八部半》,永远是空无的,以及暗流涌动的存在主义危机,一部无法完成的俄式科幻与《搜索者》形成了影片的两个套层。 《事》最后三分之一,葡萄牙并不是“被放逐”的空间,“美国”才是疏离与终结旅行的终点,一个“电影已死”的枪击隐喻。
我校有三种学生,sell out的,不sell out但天天纠结着要不要sell out的,还有做自己喜欢的事云淡风轻不care其他人的。只有第三种是真正的酷人,但拍这部片子时的文德斯局限在第二层。
开心与难过的人都在酒馆里,大家都喝着同一个牌子的酒,大家来这里,都是为了喝酒。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们又是相同的。海风追逐海浪,海浪追逐海岸,海岸为有**停留,而哪里有什么情真意切,事物的状态在开展之前都提前预知了自己的结局,我想,文德斯的“不知去向”兴许也只是一条伪命题罢了。
他们只想拍卖钱的故事片,事物与事物之间的静止关系就能制作出电影,人们去电影院不是去重复生活,现在我越来越会讲故事了,可是**这些故事,却没有了生活,没有了生命……里斯本的海边,洛杉矶的公路上,都是疲沓无力的人,荒芜中荒凉孤寂,在寻找一种可能存在出口,而电影只是一种幻觉。
故事本身已不重要,关键是生活随意抽出来的一段生活状态,那是百无聊赖,也是**盎然,人生貌似也是这么一回事,苦闷中的诗意还是需要光影+音乐
最后十五分钟相当精彩。制片人要戏剧,导演要reality,制片人觉得表现死亡好,因为那是俗套,导演觉得只要everything into drama就是事物的死亡了。两人最后死,导演拿摄像机当**。7
世界被影像化,机制化,死亡是每个故事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