擒凶记原名: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又名知道太多事情的人、知情太多的人、擒凶记34年版
希区柯克曾两次执导《擒凶记》故事,本片是在三十年代于英国拍摄的黑白片版本。描述一个英国家庭到瑞士度假,从一名垂死的间谍口中知悉一位驻伦敦的**官将在他出席音乐会时被人**。为了让这对夫妇守口如瓶,**者**了他们的女儿作为人质,然而他俩还是去了音乐所。全片混合了间谍片、警匪片、喜剧片等多元化的素材,拍成一部内容丰富剧力强烈的作品,并且微妙地反映了当年一触即发的欧洲政治局势。
发布于1934年。由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执导,并且由编剧查尔斯·贝内特、D.B. Wyndham-Lewis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莱斯利·班克斯、爱德娜·贝斯特、彼得·洛、皮埃尔·弗雷奈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并于1934-12-09(英国)公映的电影。
希区柯克在英国的巅峰之作(我觉得有更好的)。比较喜欢的一场戏是舞会中弹,先是把毛线缠绕在**人扣子上,随着舞蹈动作,拉扯开的毛线将所有人都搅了进去,接着一个**击穿玻璃,**人起先还没有察觉,过了片刻才发现自己左胸淌血。多好的节奏感啊! 戏外:希区柯克很欣赏彼得洛。最后一场枪战戏有真实**可索引。
中间那段快放的扔椅子大战太恶趣味了哈哈哈哈。这个故事本身很衬34年山雨欲来的**背景,那个****官的神秘组织心心念念14年的费迪南遇刺,算是对二战的一个预言吧。全片能看到德国电影的影响,不仅仅因为启用了彼得·洛,室内场景拍的尤其像。片尾有段冗长的枪战戏,但限于录音技术远不够成熟,表现力差,不过也能看到希区柯克一贯的新潮。故事本身讲的挺破碎,男主救女儿、警方调查和死者同僚、神秘组织几方关系编制的轻描淡写,角色没个清晰的行动主线,观众对剧情只能演一步看一步的费劲跟随,不易建立代入感。有些地方的处理也莫名其妙,牙医诊所接头那场戏,男主竟然没被认出来我也是*,神秘组织走哪都带着男主我也没看懂
第一次看56年的擒凶记就感觉那是一部拼凑之作,特意安排了许多桥段,并且为了展示设计了许多冗长的情节。原版剪辑尤其是前半段,极其精简流畅,完全展现了希胖把控影像的美秒节奏。希胖的电影围绕于一个行动的人而不是一个感知的人。这部后半段是一次失败的尝试,被悬置的身份 ,悬置的行动在后半段因为人质设定变得平庸无味,可见56年的改编在这点上也很失败,结尾警察**匪徒大楼,楼上和街角的枪战也是从最早帮派电影移植过来的商业类型元素,可以从这里考察希胖是怎么坚持自己思路的同时逐渐成功商业化的。
被**后的主观镜头惊艳。早期的、随意玩的、不顾虑商业的希区柯克亦令人高山仰止。
老版中彼得洛的反派形象深入人心。片中**的运用也很出彩,特别是街道的灯光和脸上的**突出反派的狠毒。而许多人看过新版后回首老版给一顿对比后差评,时隔22年后希氏的手法和团队也接近完善,新版有全新的高度是再正常不过了。三十年代的枪战片有多经典,看了本作就知道。
希区的枪战片,一部91min的悬疑片,竟给片尾枪战那么多的时间。这部片子拍于1934二战前,让彼得洛演反派暗示了当时德国的司马昭之心,是路人皆知啊。希区在英国后期的片子基本上是小幽默+麦格芬+**阴谋,算是个艺匠。到好莱坞之后成熟多了,娱乐性更强。这片子明显是后期配音,环境音效太假了。
8/10,作为电影来考量已经基本具备了当今同类作品的所有元素,所以说希胖“领先了那个**”;无孔不入的英式幽默和绅士风度与次世代反派形象同台对飚,邦德和他的对手们一定从中收获不少。
3星,再给彼得洛饰演的反派加1星。
雖然56年版有"Que Sera Sera"、Doris Day跟James Stewart,結局一氣呵成,整體比較成熟,但34年版的Peter Lorre大勝,牙醫這段的趣味、母親"贏回"射擊比賽的首尾呼應設計都是亮點。
希区柯克曾两次执导《擒凶记》故事,本片是在三十年代于英国拍摄的黑白片版本。一直想先看这个早一点的版本,但一直没找着,只到现在才找到网上在线观看,画质很差,但还是凑合看了。现在看这个版本感觉比较粗糙,毕竟当时才**有声片**,声音效果还是不够突出。比较惊喜的是看到了彼得·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