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音乐原名:Musik i mörker,又名Night Is My Future、Music in Darkness
伯格曼最早期的作品,显示了他的风格。他让主角在经历了长期的黑暗和绝望的煎熬后,对**的渴望成为继续下去的**源泉,**的**和需要便顺理成章,成为治疗现实创伤的唯一灵丹。
发布于1948年。由英格玛·伯格曼执导,并且由编剧达格玛·埃德奎斯特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梅·扎特林、比耶·马尔姆斯滕、Olof Winnerstrand、纳伊玛·维夫斯特兰德、Bibi Lindqvist、希尔达·博里斯特伦、道格拉斯·霍格、古纳尔·布约恩施特兰德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并于1948-01-17(瑞典)公映的电影。
第9届威尼斯电影节:国际奖 国际电影大奖(提名)。
难得的happy ending 有**终成眷属简直不像伯格曼 火车段落印象深刻 @2021-11-13 16:36:58
地狱之旅,放大的眼睛,鱼,浓雾中的沼泽,表现主义式的“还魂”(退化),在影片之中,失去**的Begnet不得不回到孩童**重新成长,重新获得主体性,与男性权威。 如何在电影中表现盲人的知觉?伯格曼在《黑暗中的音乐》给出两种不同的方式,取代触觉的**,以及过于灵敏的听觉。 音乐是某种超验性的拯救,出现于教堂的管风琴之中,即使Begnet并不是**,如同前半部分的触觉,在影片的后半部分,**曾经变得不重要,此时,关键的信息完全诉诸听觉,影片的声音模仿着一个没有视力的,听觉异常灵敏的盲人,当Begnet在餐厅弹奏钢琴时,杂音一度盖过了乐音。 触觉的回归,妻子形象的Ingrid,而不是母亲。
眼盲后如置身泥沼,夜戏似雾气笼罩。伯格曼的这个故事不光讲了爱情,还有阶级以及社会的问题,光影的氛围有黑色电影的味道,可惜结局理想化了些。
伯格曼第四部。梦境。此后影片中很难见到的阶级叙述,以及基本不再出现的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盲人学校)。夜间的雾气,后来被伍迪艾伦在[夜与雾]中精确地模仿。剪辑中比较注意绕开“视线剪辑”。对粗鲁的下层人民的表现大约是从他师父斯约斯特罗姆那儿来的?
哟,这姑娘多美!我哗哗感动啊!
伯格曼在这部电影之前已经在剧院上演了他自己的戏剧《白天结束得早》、《为了让我害怕》,而他创作的电影剧本也交给了居斯塔夫•莫兰德进行拍摄。《黑暗中的音乐》一片十分感人,在瑞典获得了成功。影片忠于前几部电影的美学风格,在失明的象征意义的强调下,创造出一种不乏意味的电影拍摄方法。
哪个少女都怀春,而他见到她亦是欣然。这时需要的就是。。。
8。伯格曼早期的片这个稍好,主要是故事挺不错的。
"It is better to be deceived out of malice than out of pitty."
讨厌被爱情伤透自尊的故事,更讨厌这份被伤透的自尊,最终还要依靠着爱情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