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原名:Les Enfants,又名The Children
玛格丽特·杜拉斯作品。通过家庭内部关系透射出杜拉斯的生活意见,故事聚焦于七岁小男孩埃内斯托身上,他入学几周后便因为不喜欢学习选择辍学,坚信在这个精神荒芜的世界上知识毫无用处,忧郁难当之下开始推崇自己的理论。父亲无法理解儿子的行为,但是无论他显得多么奇怪,格格不入,母亲始终支持着他。(豆瓣电影字幕翻译2.0小组)
发布于1985年。由玛格丽特·杜拉斯执导,并且由编剧玛格丽特·杜拉斯、Jean Mascolo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Axel Bogousslavsky、丹尼尔·盖林、Tatiana Moukhine、玛尔蒂娜·舍瓦利、安德烈·杜索里埃、皮埃尔·阿迪提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并于1985-05-29(法国)公映的电影。
第3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熊奖(提名)。
第3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提及。
5/10,两星。有部分声画分离,也有大部分声画同步的人物对话。讲一个辍学的孩子和家庭的关系。
大概是“标准”的“批判现实主义”语境下战后欧洲知识分子的自怨自艾了。在绝对的存在讨论面前铺设的家庭构成、收入来源、真实年齿都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但是在“大多数”的整体认知中,物质比存在更具备存在的价值。从文字到影像,杜拉斯的视角反而更加抽象了,至于媒介表达的兼容性,似乎已经让位于内容本身。
不屑或不懂用电影语言的杜拉斯,晦涩的杜拉斯。开始时以为要讲恋母情结,然后又觉得单纯是讲反抗,后来又突然**圣人的语境,他的矛盾与他的光混合在一起,使人难以辨清他的面目。/ 更表面一些看吧。他,一个大人扮演的小孩,想退学。整个家庭由此陷入困境。让人再次察觉这样的事实:我们总会厌倦一些事,但我们总是无法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放弃。我们总是碍于他人,特别是亲近的人让我们身不由己,但我们也同样如此,阻碍着他人。我们设法和社会默认的规则对抗,但我们总是会输。最后,我们只有痛苦和恐惧。就如同***和他说的那样,“你的充满痛苦和恐惧的故事…太古老了,埃内斯托…和世界一样老。”
91/100 #第7500# 儿童由**代表,招魂音由树上鸟叫声代表。**型的杜拉斯电影,相比于音、画、音与画,更落在音上。
【第一届尤利西斯线上电影节】第五部:缓慢增长的年龄限制,过度成熟的现实躯体,超脱世俗的思想观念。再微小的东西都是存在的,但所有的事物都是没有价值的,因为上帝是并不存在的虚构信仰,所以人类的知识就显得毫无用处。冗长的对话,朴素的影像,晦涩的言语,荒诞的现实。
《电影手册》:埃内斯托和现在那些拒绝知识的人绝然不同。 玛格丽特•杜拉斯:他没有时髦的想法,既没有秘诀也没有原则和道德。 《电影手册》:这句话让埃内斯托在整个**家喻户晓:“我不想上学,因为学校总教一些我不知道的东西。”你认为埃内斯托是个圣人吗? 玛格丽特•杜拉斯:不,我认为他处在矛盾之中。人类失去了埃内斯托,这也是人类最大的损失。他坚持自己的认知和无知。他不断地谈论着上帝。正如我不信上**样。这些话是对我俩说的,但埃内斯托完全利用了这些话。圣人?不是的。他从不撒谎,也不掩饰。他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孩子:如果他知道世界末***会像传播节日讯息一样散布这个消息。我感觉他距离死亡很近。
难得杜拉斯这一次没有讲爱情。但依然充满了实验性和荒诞性。
构图和打光都很考究,典型欧洲文艺片格式;日常**包裹之下的荒诞内核,那个永远无法长大的「巨婴」,在桎梏的城堡里被流放,依旧沿袭了杜拉斯一如既往对家庭关系绝望的主题。
****://v.pptv****/show/D30ysBhib7iayPDXU.html
6。字幕怎么调都不准,看着太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