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又名邓州台湾村(原)、Taiwan Village
在河南邓州上营村、下营村和冠军村一带,聚居着2000多名高山族原住民后裔。清康熙七年(1668年)归顺清朝的郑成功故将黄廷,率阿里山高山族将士在此屯垦。他们的村落被称为“台湾村”,村内的“高山族小学“也是大陆唯一的一所。三百多年来,七姓八家繁衍十三代,不但与中原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就连生活习惯、语言和吃的饭食都是无缝相融。本片以春节为时间点,拍摄了村内四户人家的生活状况,对民俗的保留、融合,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村民们的经济情感生活状态,村落整体的精神风貌等方面进行了深刻探讨。
发布于2021年。由张青云执导,并且由编剧杨超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周炳亮、刘风金、杨飞扬、万和顺、刘慧娜、李秀玉、王斌、王迪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并于2021-03-27(中国电影资料馆)公映的电影。
从映后观众的提问也可以看出,大家的一个感觉是,片名和简介都让人以为这是一部讲居住在河南的台湾村民的故事,大家都以为会看见不同文化的碰撞。可实际呈现出来的是农村家庭的教育之类的问题,好像和其他农村的差异也不大。制片人说,在这300多年后,当地的高山族已经基本完全融入了汉族,他们也是拍到一半发现并没有足够的“差异”来支撑起片子的主题,于是后面将主题定为了融合。可是,没有呈现出差异,又何来感受融合呢?其实片子本身的内容也挺有意思的,只是呈现内容和主题之间的脱离,让人看完觉得有些“不是那么回事”。不过作为一部大四毕业生的作品,真的挺不错的了,应该会越来越好。
前面还行 越往后越失准。剪辑 节奏 文本 表意上的全面损失。全片配乐铺的太满 且不太适合 特别是考试那段戏 音乐太主导观众情绪了 把音乐关掉反而更合适。是拍给城市人看的 其实并没有找到切入高山族与现代性的合适角度 何况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表意这么割裂 成了生活方式的简单呈现。
一群特殊身份的人,并不特殊的乡村生活,片子本身也拍得四平八稳,就还行~
金红棉影展@天环*** ***毕业创作能做到院线放映实属不易。如果不是民间背景的拍摄团队,还以为是展现****新农村风貌。映前联想到讲孙立人部队的云南边民流落在台湾南投山区的《那山人这山事》,没想到从开头到结尾都是镜像的对照组,郑成功部署降清的高山族人,把时间的尺度拉到300年,他们还打**吗,他们还过丰年祭吗。彻彻底底的汉化,不就是说明民族主义就是个伪命题。
导演到底还是没弄清楚想表达啥。一开始来了一个意识和形态的输出,猛夸了一大段,才开始拍日常;日常里面又要硬插一些平权,婚姻的议题;终于到了过年那段,可以展示习俗的不同,才发现,其实没那么大区别,和普通**差不多。整一个看下去就没意思。可能想***地宣导”去民族特色”,强调驯化,但又很**地呈现了一些外在的民族历史符号。被气到了。
敘事混亂,剪輯混亂,導演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拍什麼,何其平庸乏味!跟台灣的關係已然不大,還想跟拍續集,妄圖改變孩子的命運,簡直天大的笑話!另外,映後交流時,導演不斷提及直接電影的手法,導演應該對直接電影有所誤解。看來本科的時候應該沒怎麼好好研究電影,都跑去接活了。
高山族与汉族的区别经过三百年已经小到只有当地人之间可以相互区分了,作为观众,看到的更多是一个乡村过年的方方面面。
原来烧纸是会飘起来的,可能“上天喜欢”。
故事主线和人物主线不明晰,整体略混乱。人物采访和音乐过多。建议后期剪辑可以再做处理。再多去一次拍一下现在生活的改观,往弘扬社会政策这方面走。细节上也再拿捏一下,艺术化也搞出来。
导演学生作品值得肯定,初次执导长纪录片就拿到龙标且能拿到资料馆小规模放映是好的开始。以纪录片角度来看,没有找到叙事重点和主线,时间顺序面面俱到生活表象,缺乏用影像本身叙事的力量。全片处于人物散点交叉呈现,导致在切换上显得无头无尾,**的选择也无较大特殊性和关联性,有陈列堆积之感。采访部分话题也无较多共性,平铺不深入。表现众生相和融合后的状态是最为普通可以套用到任何同类纪录片里的话语,实际尚缺独特性,对这个讨巧的选题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口。作为宣传亮点的高山族体现很少,仅有的少数也显得带有猎奇性。若继续发行宣传还是要根据影片内容,空有噱头造成的预期反差会让观感大打折扣。毕竟还是开始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