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母表原名:Alphabet,又名抑智教育(港)
入选2014年柏林电影节纪录片单元。 98%的孩童在出生之时都是天才;然而,在他们**学校后,这一比例却下降至2%。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学校里都流行着一股不正之风。“成绩”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衡量竞争力的标准,也是主宰一切的不二法则。然而,片面强调完成学习目标、只求准确背诵孤立知识点的做***扼杀游戏般的创造力,使孩子们失去了直面失败、寻找新方案的能力。厄文·沃根霍夫对“教育”的理解较常人更为全面,也更为激进。几乎所有关于教育的讨论都受到竞争思维的局限,并在此基础上宣传某种能让学生拥有最佳表现的教学形式。沃根霍夫则致力于寻找教学背后的思维结构——我们学习的内容,影响的是我们的知识储备;而学习的方法,则会影响我们的思考方式。
发布于2013年。由厄文·沃根霍夫执导,并且由编剧Sabine Kriechbaum、Erwin Wagenhofer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Ken Robinson、Yang Dongping、Andreas Schleicher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并于2013-10公映的电影。
能引起思考的关于教育的纪录片。
电影很一般,不管是逻辑还是叙事,拿出来的案例非常片面完全说明不了主题。讲的都是浅显现实,但是有段话说得很好:这就是学校的目的,使你有点不满又不太过不满。没有太过不满所以不会反抗社会,但稍有不满使人必须投身消费行为。
(我们)先前是对中国应试教育的不断思考,接后是对全球教育的思考,不得不说教育还是对大的经济体系(新某方)和社会领域有大的改变,但学校往往限制了教育,人的,兴趣方向上的太多可能性(或者学校就不该存在),让原本该“**”的思想变得“闭塞”或“散漫”,学校不该存在,教育大可能也是
著重成本效益的現今社會,所發展出來的教育越見失衡,當形成少部份人控制大多數人的時候,下一代必然首當其沖成為受害者,堆積越來越多迷失的人類,社會越發達心靈越空虛,無奈是社會洪流推著你走向深淵也無力制衡,沒有想像的社會變成一個什麼東西?世界一體化下的問題,看來仍沒多大受到關注
教育制度的定**決於政治經濟效益思維模式,正如那個教授所説,家長想孩子想贏在起跑線上實際上孩子只會輸在終點上;另一個教授專家也説明不忍其孩子活在過度有效率的精英教育模式,沒有了對稱年紀的童年,是人生悲劇。
中国那段不知道怎么回事儿。传达出来的观点也让人生气。只看结果,不问原因的断章取义式结论是可耻的。
我们都记得自己在学生**被奥数折磨得方寸大乱的样子,也记得长辈们拿出齐齐整整的奖状对外人津津乐道的习惯。看到瘦削的少年在公车上困乏闭眼的时候,让人不禁微叹……
在这部片里看到Yo Tambien的男主小哥太惊喜了我真的感动到热泪盈眶!!!看到他生活得这样好太开心了。中国那段有点突兀,不知道是不是临时增加的,整个风格完全不对。虽然话题比较老,但反思永远有价值,可惜提出的解决方法太过理想化,只能在个案实现。
连着两天 一天在交大一天在师大看了两部比较稀有的纪录片~今天这部也是蛮有意义的,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反思教育制度。不过没昨天的有趣啊………(>_<)
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深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