湧浪之间原名:湧浪之間,又名涌浪之间、Many Undulating Things
全球性的文化和商業交流下,香港這個有七百萬人口的國際都市,正經歷著土地矛盾,人口流動,階級衝突,環境變遷等等問題。而這些問題背後,社會範式在衝撞中重組,社會心理在焦灼中改變,這座城市在時間的浪潮中緩緩變遷。資本主義體系下,全球化與城市化的浪潮中,我們可曾反思,究竟何謂之「城」?電影從自然與地緣政治入手,用電影語言,從感官入手,重新敘述香港這座城。
发布于2019年。由王博、潘律执导,并于2019-04(瑞士真实影展)公映的电影。
刚开始第一章概念讲得很广泛,把HK用一个物流系统铺开来讲,因为水蕴意着许多事物的组成,后来再从地缘政治到人文环境塑造,其中最有趣的一段是阳光玻璃房即温室下所处的万物等不再是等从平衡,其实从整体内容跟以前讲HK这个城市的片没有多高深,好在是话外音讲解的高概念让我又多了新角度看待~
籠屋那一段太像紀錄片消解了前後的詩性(但也不是說詩性就是它的唯一目的)。
海洋是异质于陆地的时间,香港的海洋与南方特性令其与南方智术师特性产生关联,在王博/潘律的影片之中,香港的Skycraper向屏幕之外无限延伸。而《涌浪之间》以一种“后勤美学”的方式重新解构这一作为利维坦的城市空间。画外的声音总是游走在Essay与虚构之间,并通过景观反向追踪至历史上的宗主国英国。而在影片后半部分,随着宏大理论的终结,在开场被断联的Fiction重新回归,关于电梯与音乐喷泉的私密叙述是一个失落的王家卫式叙事,始源于空间特征,其构建很大程度来自于听觉而非**。消费主义的景观/荒原双面创造了一个鬼魂场域,这意味着“纪录”行为的不可能性,也为HK重新装配为潜在空间,如同在影片的结尾,手持摄影机随着两位导演的其中之一穿过废弃的楼层,强烈的主体性,活着的影像也可能是鬼魂,正如同在**大厦附魔般的低吟。
有些段落不错,如北漏洞拉、来自广州的笼民、拍摄喷泉的朋友等,但是总体好啰嗦,不过难得没中途睡着……
浪水的意涵 指向历史的浪潮 也指向货物、资本和人员的流动 共同将香港岛屿构建成一个巨大的assemblage 感受性与物质**织在其中
更喜欢轻的部分:鬼怪联想(南方总是鬼怪四下逃逸 因为北方被占领 而此地是他们所能到达的最南),植物考据(殖民以优雅的样貌呈现残忍),旧电影闪回(反讽般的互文)及电梯触手 其他现实段落过于沉闷/沉重 何况当下这一个
这香港已不是我的地头 就当我在外地飘流 我知已走到尽头 为何还要担忧 这世界也不是我的地头 就当我在宇宙飘流
最近有效的播放地址:https://***.berlinerfestspiele.de/en/berliner-festspiele/programm/on-demand/start.html
片子很新 在百老匯中心看的 連中文字幕都沒有 聽英文難免遺漏一些點 只說聽懂的地方 聲色感性的畫面和知識分子的語調 電影從殖民歷史的維度切入 開頭維港的海景即表達了香港是一個五光十色的資本主義城市 老電影中的東方主義 與中環的殖民遺蹟互相呼應 倫敦的水晶宮是工業**的象徵 而香港除了一大堆玻璃幕牆的摩登大廈 還通過櫥窗玻璃建構消費的*望 梅香港是個大商場 沙田新城市廣場裡來回往復的電梯載著行人有序的運作 voiceover説this monster is truly rule the **** 旁白說朋友是噴泉控 懷念新城市的音樂噴泉 梅艷芳舞台上的噴泉 如今都已經變作了奢侈品店;拍得非常完整的essay film 看得出文本下了很大的工夫 四個章節互相呼應 聲音與旁白也產生不錯的化學反應
散文般的敘述,賦比興來做四節,貌似各取一處,管中窺豹,其實聯繫緊密,從水到貨運,機器化與人類角色,風水;從鋼鐵玻璃的籠子,到水晶宮每塊玻璃都是勞工吹出反襯西方貴族的所謂衛生,等級的拒人卻反而內心流露自然美好的微妙,甚至還有植物園學家的實驗室與烏托邦的對應,然而hk卻似永遠都有散發瘴氣且深埋土中的根;從重慶大廈種族語言習慣飲食,到南亞融合的文化再到鴿子籠,進而是擠壓的社會和靈魂,人在這種環境下究竟在想些什麼;從音樂噴泉的消失到商場的明亮,恰又呼應了前面水晶宮的樣子,然而內心卻是從公屋的迴響震顫到扶梯的聲**人性,所以到底是什麼是內心衝動尋找的聲**價值?是冰冷豪華的現代,還是爬滿跳蚤的鴿籠,是風水的優雅設計,還是爛尾樓雜草叢生?人如此努力是為何?也許燈光淡下,會有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