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之谊原名:Kameradschaft,又名Comradeship
1906年3月10日,一场火灾引发了恐怖的煤气爆炸,浓烟滚滚持续了三周,1200多名矿被深埋在古利耶尔(位于**)矿井中。一支特别**队的德国矿工从威斯特伐利亚(德意志联邦**国西北部一地区) 赶到**加入营救。导演乔治• 威廉• 巴布斯特的这部《同志之谊》就是以这一**为背景的。 该片无疑是其所处**德国****电影的巅峰作品。巴布斯特描绘了一幅法德边境的矿区图,当时一战的余波正渐渐退去,**的繁荣昌盛和沙文主义与德国的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形成鲜明对比。无论是**风格还是该片展现的团结精神都源于其时的苏维埃社会现实主义,但巴布斯特比任何一位**导演都持着更为复杂的社会批判态度。只有这样一位受过创伤而持怀疑态度的柏林悲观主义者才能拍出这样一部感人而诚挚的作品。如同安东尼奥尼的《**沙漠》,巴布斯特借助于表现工业地区的人性因素,以及人们如何适应自己建设的...
发布于1931年。由G·W·帕布斯特执导,并且由编剧Anna Gmeyner、Peter Martin Lampel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Alexander Granach、Fritz Kampers、Ernst Busch、Elisabeth Wendt、Gustav Püttjer、Oskar Höcker、丹尼尔·门代尔、Georges Charlia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并于1931-11-17(德国),1932-11-08(美国)公映的电影。
全世界的矿工(是指干活的,不是指性张力)团结起来,超越人种,超越国界线,不做资本家zz野心家的炮灰! 德国人主动**帮助**人,但**人**姑娘,我接受不了!**老头比任何人都知道矿洞怎么走,找到小孙子那段,我泪流满面!
巴布斯特,德国****,德国工人救****工人,紧张严肃
说教感略浓。亮点:*气面罩引发的**幻象;地上的工人团结一心,地下的统治者重新竖起藩篱
写实矿难营救灾难片,并褒赞了一下德法友谊,惊叹有声电影初期就有如此*真特效。
很细腻很真实,有好几场戏我会感叹,这就是现在拍得电影吧,整个电影在驾驭如此一个**主义的题材时,显得闲庭信步,有一种我觉得真正表现主义应该有的从容,而不是外露,这部电影的能量是向内的,它很让人舒*,尽管它的故事偏重于灾难的影响,实际上也是一个情境。
歌颂工人阶级**友谊的人道主义电影,视角更倾向于德国一方。使用了相当多的***和track,镜头运动非常丰富,尤其在展示矿井时利用了狭长空间的景深。摄影机运动是为了模仿实际矿井中摄影机的限制性移动,继承了西线1918的obstruction美学。开篇一个横移长镜头穿梭于矿井**,有层次和节奏的高对比光影继承了表现主义传统,
是不是****电影不太好说,但一定是部反战片,或者说简单讲他是部反战片那还是把这电影看的太简单了,这其实是一部呼吁人类大团结的影片,因为只有当人类团结在一起才能够战胜天灾**。从巴布斯特的人生经历来看他是在一种极度左右为难又极度有话要说的情况之下拍摄了这样一部电影。在CC碟的一段花絮里有这样的一句话,说到巴布斯特首先是在**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而非是在德国,**对于他来说怎么说呢就像是第二个故乡吧。。。PS坍塌煤矿隧道里的那些戏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影响了之后的某部电影。。。
真的只有在灾难面前才能忘记国界忘记战争吗
乔治· 威廉· 巴布斯特第三部有声片,突出地表现了和平主义思想。1906年3月10日,一场火灾引发了恐怖的煤气爆炸,浓烟滚滚持续了三周,1200多名矿被深埋在古利耶尔矿井中。一支特别**队的德国矿工从威斯特伐利亚赶到**加入营救。影片就是以这一**为背景。感谢小易翻译的字幕。
该片无疑是其所处**德国****电影的重要作品。巴布斯特描绘了一幅法德边境的矿区图,当时一战的余波正渐渐退去,**的繁荣昌盛和沙文主义与德国的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形成鲜明对比。巴布斯特借助于表现工业地区的人性因素,以及人们如何适应自己建设的这一环境来展现工业**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