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之诗原名:石の詩,又名The Song of Stone
发布于1963年。由松本俊夫执导,
在又一次确认电影的本质是一系列静止图像的投射之外,松本俊夫还发现了什么?是他自己在《前卫电影纪录》中所述的客观外在与主观内在之间的辩证织体吗?或是,另一些与偶然性相关的元素,这是只有在剪辑台上才可发现的秘密,所以与其去描述某个特定的动作的完整过程,松本更倾向于去分解并捕捉运动爆发的瞬间,但同时其所选取的那个时刻也是随意而偶然的,像是一位突兀地闯到那个存于银幕之外的那个无限广阔的现实世界的陌生来客,ta到访,留下自己的痕迹(定格)与一些**的记忆(负像)。 与偶然元素作斗争,这是大部分电影制作者的行径,去**那些带有偶然性的灵体,更严酷的,则是变易他们的面容。而《石》中的“摄影作品”却热情地拥抱一帧画面内的并未事先设计的“偶然”,松本明白这才是纪录的全部诗性所在。 2024.2.10
通过静态画面的叠化与平行移动形成运动效应 将这种画面运动和重复的工厂音效-旁白叠加构成一种劳动影像。劳动与幻灯片式的画面运动都把我们带回到电影最初的物质性的量的累加与转换当中,质性运动的量的基础。这一母题又恰好是采石-**这个生产运动中的**形式,可量物质通过劳作的催化发生质性变化。另外,石の詩做「うた」解,强调其为歌,更是音符与旋律之间的转换运动的隐喻,采石**成像 落成为石头有形的歌,电影画面与最终运动影像亦是如此——象之歌
静态照片的再次编辑,剪辑手法可以。
与《西镇》异曲同工,技法上比西好,实验性很强,思想上不如西,这些石头对这些男人来说,他们是有生命的,他们重复被打造的命运,然后被打碎。(石头就像西西弗斯的巨石),锤子与石头的镜头太好了,快速切换,具有冲击力,背景音乐,锤击的声音反反复复,影片说废弃石头是有生命的,我想到,在未抵达形式之前,与已抵达的生命之间是有同样的重量,石头更想艺术,还有一个片段,一个人出发在石堆上反复雕琢,反复锤击,把连贯的动作截针体现 很喜欢
松本敏夫对Earnest Sato的静态照片重构,通过对图像极度静态的展现和逻辑*控,创造了影像的情感表达,难得的纪录短片
在照片上移动镜头,以静态表现**。胶片电影的24帧放慢来看,每一帧不都是静态的照片么。探寻电影本源。(主观臆测)
「だんだん石が生きてきましたね。」
西阵纺织,石场采石,传统手工业谢幕之诗。
如同《西阵织会馆里的编织者》,依然是以纪录为主。
视石似狮峙,石室侍释氏,师使士识石,世事是逝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