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侯爵夫人原名:Die Marquise von O...,又名女侯爵(港)、侯爵夫人、O女侯爵、侯爵夫人之死、The Marquise of O
故事发生在意大利的一个小镇之中,指挥官洛伦索(Peter Lühr 饰)的女儿马奎斯(埃迪特·克莱韦 Edith Clever 饰)带着女儿守寡多年,在危难之际得到了**列特里特(布鲁诺·甘茨 Bruno Ganz 饰)的出手相救,才得以幸免于难,马奎斯对**生出了一丝好感,然而,第二天,**便跟随着**离开了小镇。 没过多久,马奎斯发现自己的身上竟然出现了怀孕的迹象,没有人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就连她自己也不知道。马奎斯的未婚先孕让她成为了小镇里的笑柄,遭到了父亲的唾弃和驱逐。无奈之下,马奎斯只得登报寻找孩子的父亲,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前来之人竟然正是**。无法接受此事的马奎斯拒绝了**的求婚。
发布于1976年。由埃里克·侯麦执导,并且由编剧埃里克·侯麦、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埃迪特·克莱韦、布鲁诺·冈茨、埃达赛裴尔、彼得·吕尔、奥托·山德尔、Eduard Linkers、露特·德雷克塞尔、Bernhard Frey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并于1976-05-19(法国)公映的电影。
第29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
第29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评审团大奖。
两星半。古典题材是我最迷恋的,侯麦也是我所热爱的,但对这部电影实在喜欢不起来。拍这部电影前后,侯麦写了研究茂瑙的**,还对舞台剧产生兴趣,执导了《海尔布隆的凯瑟琳》,也许是因为这些经历,让《O侯爵夫人》充满了默片和戏剧的特征,而放弃了正常的电影语言。但这种舍弃并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风格,反而让电影观感呆板无聊。完全不懂为什么这部电影当年受到了戛纳的追捧。不过,至少电影的画面还是值得称道的,侯麦没有老库那么多钱砸设备去制造油画质感,但拍出来的效果确实也不差。被迷晕的侯爵夫人那一幕的构图,借鉴了**·富塞利的梦魇,非常漂亮。
他一直以礼貌绅士的形象示人,其实在**里,他走的是不道德的无耻行径,而未婚先孕且不知婴儿父亲是谁的她一直被称为不道德的**,然而在日后的生活里,她走得却依然是大方坚忍的清白之路。当他的谎言被揭开之后,为了**自己的名声,她还是选择了和他一起。过后,他又以白天鹅**说出了“占有”的必要性,“我”非得以此不道德的方式(某个谎言)深入“你”的生活,才能使“我”的爱在“你”的身上写下确凿无疑的定论。这是一个借口吗?按照电影的发展来说,应该也不是。但是是不是借口都没有关系了,因为她以行动在最后隐隐说出了这么一句话:“早就很久之前,我已察觉你不是一个天使。”原来,也许她早就知道他的不道德行为了,并且甘愿接受了这一点。若是如此,旁人如我,除了沉默看戏,又还能再说什么呢?
不知如何定义的电影,导演是**人,对白是德语,故事发生在意大利。不过剥去古典主义的外衣,这还是一部典型的侯麦电影,探讨的是**与道德,最有趣的还是女主是否知晓孩子父亲是谁的悬疑线,故事就在一种悬而未决的气氛中上演,撕开的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嘴脸,以及对上层家庭间的亲情考验。片子美术和摄影都非常好,和法式浪漫的侯麦不大一样的感觉,没有那么花哨的颜色,却又朦胧中透着没落**范儿。
如《巴里林登》一样,《O侯爵夫人》无意隐藏故事所处**同我们之间的隔阂,亦毫不掩饰人物乃是来自"另一个世界".克莱斯特(抑或萨克雷)的原著总带着某种超脱事外的旁观或冷嘲的口吻,影片则惟妙惟肖地继承了这他者视角,这用德语转述意大利人和**人故事的"失真感":刻意削减的环境音加强室内剧式的风格,绝妙的布光把人物拍扁抹平在了画面上,由此观众便满足于叙事之为叙事本身,而不再试图从人物的行动中获得别的什么东西; 这"不可理解性"或"无需理解性",亦即轻快的游戏与反讽的精神――毋庸置疑地来自德国浪漫主义运动――乃意在保持一种神秘的审美的距离. 在此意义下,本片简直可看作连通雷诺阿和韦斯安德森作品的一道桥梁.
看到父亲抱着女儿亲的时候一度以为有狗血反转,然而(表层的)**其实在开头已经给出了。侯麦的独到就是会用一百分钟的时间来围绕一个偶发缺德行为兜圈,这其中涉及贞洁的拷问,诚实的拷问,亲情和爱情的拷问,而女主的知情与否构成了本片最重大的悬念。其演绎在极狡诈与极纯洁间逡巡让观众摸不着头脑,她与母亲的对质和斗智也是最精彩最有侯麦闪光的部分。另外,这部片*装和布景设计几乎是我看过电影中最最上等的。
无论是布景还是演员表演,侯麦完全是按照舞台剧的那一套来演绎古典题材,一幕接一幕,没有任何惊喜,侯麦自身的某些在现代剧中的特点(少配乐、多台词)放在古典剧中反而影响了电影的品质。
这辈子值了!O侯爵夫人是我看过的最妙的侯麦电影,一种说不出来的侯麦专有的奇妙。油画般的质感和构图,彬彬有礼又情真意切的表演,还有侯麦深埋的一颗大雷,从头到尾扣人心弦。对人与人之间爱的乐观,对爱和**兼道德问题的探讨,全都从波澜不惊的台词里流淌出来,看完就一个感觉,太舒*了。
7/10。奥里维拉的新画意主义被延续在侯麦作品中,厚重的色彩与丰富的人工图像表现出一种华丽戏剧范的场面调度,所有的**美感经由风格化的*饰、道具及阳光普照的风景宣示而来。画面很安静无音乐无变焦,环境单一人少话多,这些显著特征是不盲目追随新浪潮的刻意低调,但是抱歉,我还咽不下这口睡意。 @2014-07-03 16:05:03
侯麦唯一的外语片,也是侯麦唯一的戛纳奖。阿尔门德罗斯的内景看来是要配古装的(其他如午后之爱、女收藏家就不这么华丽),这部片子真是细致华丽。当然,这片儿很有喜剧效果,虽然看上去很严肃。
1.故事改编自一部德国小说,电影感觉很像话剧,色彩也偏油画系,若不是熟悉的“道德主题“在一旁气定神闲,真让人有点不敢确认是侯麦的电影呢;2.如果一个人毫无理由超乎想象地信任你是无辜的,那么或者他爱你失去理智,或者他正是你被冤枉的根源,而当两者皆俱时,前者应该成为宽容后者的理由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