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蛾夜曲原名:Nocturnes,又名月夜悉蛾(港)
发布于2024年。由阿努帕玛·斯里尼瓦桑、阿尼班·杜塔执导,并于2024-01-20(圣丹斯电影节)公映的电影。
第40届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世界电影单元纪录片(提名)。
想回到过去的那个夏天,在乡下听着蝉鸣入睡
堪称教科书般的印度**制片纪录片,全方位一线制作水准,特别好。
属于飞蛾的时间和声韵,由女科学家牵头和本地的原住民助手一起,在静谧中喧嚣。感觉片中可以嵌入更多已知的飞蛾知识,特别是研究物种Hawk Moth,让观众的感知可以超越视听的冲击。
后人类的世界,全环境声无folley,部分密恐段落不敢看,但仍是非凡的体验。Sheffield doc fest 24
在大荧幕上欣赏美丽的蛾子太爽啦
7/10 声音设计和配乐给画面附了魔。 我跟一位本地阿婆挨着坐,在影片开始前和结束后,用普通话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却没太涉及电影和各自的生活。散场时,走在前面的她回头,向我笑着摆了摆手,就此别过。
关于生态研究的部分略显单薄,但能看到一个强悍果绝的女性科研人在调研内外的生活,可能更是影像关注之处。从附近村民中召集的调研助手席地坐在山中聊天,有种被山林悬隔出的古意。喜马拉雅山脉的雾障摄人心魄,**飞蛾的发光布帛只敢与新月争辉,在恍惚中我想到:柔软的蛾皆以背示人。它们坚定向壁,用毫不在意向世界输送华美的波纹。
这几年,圣丹斯出炉的印度动物纪录片都不错啊。上一个是关于德里公益组织救助坠鹰的《生生相息》。这次又来一部更艺术化的、关于东喜马拉雅地区(是的,就是藏南)一群研究者,追逐观察量度归纳鹰娥(hawk moth)的《夜曲》(nocturnes)。 这个物种在地球上存在了8000万年,早于恐龙,海拔高的大一些,海拔低的小一些。 看这些研究者半年甚至两年时间,跟随月亮形状,风雨无阻,在不同海拔搭建光亮屏幕,吸引飞蛾,就可见人家在南面把事情做得多彻底了。这一观蛾区域,是bugun和sherdukpen两个少数族裔的家园。
#Sundance2024#28 影像好美 声音更棒 舒*得要睡着了😄 科学家日复一日单调的工作 翻山越岭 专注于一种蛾子hawk moth 等夜至 等蛾来 拍照 测量 最终结论指向气候变化对蛾子以及其它生物的影响
#Sundance2024#World Cinema Doc-Competition 与去年VdR那部<Grasshopper Republic>有异曲同工之处,聚焦于寻找的过程而非目标(当然还有那些可能会引起密恐反应的镜头)。乍一看似乎与前作<Flickering Lights>中简单而朴素的现实观照有些游离:长久的对某种精致的、极度考究且学理化的影像呈现出痴迷,并且一直保持至电影结尾才见分晓——主角或者说电影的中心其实是气候变化对物种多样性造成的影响。即便视点在宏大叙事和人物之间的反复游移会造成不小的困惑,但还是具备一些独特的文本特质,与常规那些通过情绪或情节串联的方式迥异,以科学且更加合理的逻辑(实证研究的结构)指引人物行动,这不失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声音收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