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林钦17号原名:Malintzin 17,
Minimalist in resources and filmed from the unusual vantage point of a second-floor apartment window, Malintzin 17 portrays two parallel expressions of parental care. For seven days and seven nights filmmaker Eugenio Polgovsky and his five-year-old daughter, Milena, contemplate a nurturing dove nesting her chick on a hazardous entanglement of electric cables situated right outs...
发布于2022年。由Mara Polgovsky、Eugenio Polgovsky执导,并于2022-01-26(鹿特丹电影节),2022-03(塞萨洛尼基纪录片节)公映的电影。
第51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老虎奖(提名)。
给背后故事加一颗星给配乐加一颗星,一颗星给电影院里的大雨。其它不想说啥,戴上眼镜走在街上就可以看到的影像为什么我会去电影院看这个呢;)
#鹿特丹#主竞赛。40岁导演去世,妹妹发现了生前素材剪辑完成,更像是给导演女儿的礼物,也是家庭影像的扩张意义。导演很爱观察生活,女儿的天真提问是一种干扰,也是一种介入融合,“爸爸,你为什么要拍它?”互动交流融变成生活的章节,和鸟、清洁工、电线杆、煤气罐、狗、房屋一起消逝。最后女儿面对空房子,爸爸一定还在身旁吧。
平庸+无聊至极。feel sorry for 导演,但片子实在太差了。如果不是有这个“条件”,会有电影节要吗?但者也说明电影节的选片标准很有问题。
观影过程很沉浸很愉快,大约介于冥想和放空之间了。
#IFFR51# Tiger Competition。不知导演是否参考了小门多萨的《舍间声响》,不过这部片基本可以说拍得就是“Neighboring sound”,也算是一个典型数据库思维的作品:全片基本都在导演家阳台上拍摄(想起去年波兰那部《阳台电影》,甚至能有点疫情表象了),对社区的观察和阶级分析(居民/**街区的务工者),对诸如鸽子、电线、车辆、狗、务工者等等的数据库式陈列;当然更为吸引人的是城市中感知到的自然景观:日升月落,风雨雷电,树木花草(同样也是数据库式陈列);以及导演和女儿的日常对话,尤其强调了数据库里声音——当然这也是一部关于“我在”的电影(联系去年柏林奇遇的**片《我们》);此外按观水老师说法,这是一部墨西哥禅宗电影!影片在导演去世后由剪辑师兼妹妹根据素材完成,应该有奖了。
IFFR 2022 Tiger Competition. 片名源自导演的住址。影像拍摄于2016年9月里的一周,基本都是在家里阳台拍摄(以至于开始以为是疫情期间的创作),影像围绕着在天线上筑巢的鸽子、树木天空、天线、街区的人与物,以及导演与女儿的交谈展开,充盈着自然和城市的对比,在这对比中可以见导演对自然的关照。也充盈着呵护,导演陪伴女儿和鸽子养育幼崽形成类比,特别是导演的逝世,结合片尾空空的巢,又多了几分触动。
7。#IFFR2022# 好在视角很收缩,但还可以更加收缩。
#2021 鹿特丹#一部关于生活的纪录片,当我们看的时候,片中的父亲已经离世,虽然整部影片的镜头都在拍摄电线杆上的一窝鸽子以及电线杆下的行人,但是真正的焦点却在于镜头后的父亲和女儿的温暖日常,当结尾中鸽子离开巢*独自飞走时,预示着女儿也终于可以在没有父亲的照顾下,自我**了
本身是关于生活(女儿、邻居和街道)和生命(鸽子)的私人纪录影像,但因为拍摄者的逝世,以及女儿的介入创作(剪辑),让所有的细致观察和纪录都多了一层意义和余味,但如果脱离了这个电影本身之外的“附加条件”就会显得有点过于普通平实 #鹿特丹2022主竞赛
#iffr_2022# 2020VdR产业荣誉。“存在”,以观察式的视角切入,在镜头凝视与对话思考中,审视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联,充满哲学的思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