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和我原名:Roger & Me,又名大亨与我
这部《罗杰和我》是Moore在***拍的,那时候他老家密执安州的FLINT镇,因为通用汽车公司大幅裁员而全面衰败,他拍这个片子不是为了拯救他们镇,而是拿来质问大企业,用事实撕开他们的正人君子的假象。罗杰是Roger Smith,当时通用汽车的大头头。 一部非常成功的记录片,非常流畅,不像别的片子,你可以随时按下“暂停”去接个电话或者把烧开水的灶关了。这种一气呵成的节奏,让人觉得片子一点儿也不烦闷,看得很有情绪。 Moore一直在找罗杰,但是罗杰根本就不给他机会见着、其实也根本不在乎他,于是全片就一直在Moore的“追访罗杰”的情节下被贯穿起来。虽然他最后终于在某次**里终于让罗杰曝了光,对方还是没有说出来啥,但是这已经足够了。 另外两个连贯全片的人物,一个是负责EVICTION的政府**人,另一个是普通的养家畜为生的下岗女工。EVICTION这份工作...
发布于1989年。由迈克尔·摩尔执导,并且由编剧迈克尔·摩尔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迈克尔·摩尔、Roger B. Smith、Rhonda Britton、Fred Ross、Kaye Lani Rae Rafko、James Blanchard、James Bond、帕特·布恩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并于1989-09-09公映的电影。
《罗杰和我》是迈克尔·摩尔所拍摄的社会问题纪录片的开山之作。影片延续了摩尔多年的电视杂志类节目风格,尤其是“调查性电视纪录片”的制作手法,即对已经发生但内情尚未被详尽披露的重大**以及现存社会问题的记录。《罗杰和我》充分反映了通用汽车公司无情的经营策略导致的弗林特经济的全面崩溃及大批民众的流离失所,抨击之余亦间接生动真实地纪录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流行文化及普通市镇生活的生动状态 。
迈克摩尔**作,已经展现出其后所有作品的风格,直接置身现场与名人对线,时不时的冷幽默,以及只展示结果,不深究原因的浮浅叙事。
公關沒說錯,在自由經濟商業社會下,公司的目的是賺錢向股東交代,雖然這世界有企業社會責任一詞,但不代表公司要永久留守在一地保障當地人民,所以Michael Moore強行把道德罪名加在企業身上其實與自由商業目的背道而馳。但這紀錄片拍得流暢幽默又富社會性,很難不讓人喜歡。不過最吸引我的是,Michael Moore的反Trump的思想也在本片中完全展示出其矛盾性。Trump積極令工廠搬回美國,實行「美國優先」,導演理應與他站在同一戰線上,但現實中他卻是其反對者之一。
就是喜欢这种,带着情绪拍片的感觉。当非理性**心成为这个商品世界的**一般的人,喊着我看你不爽我看你不道德我管你什么其他的已经不多了
有些评论真的是*****,这就是美国版的东北大下岗。看了他的其他纪录片再看这个,不胜唏嘘。*****,六月大事发生,两年后苏联解体。而弗林特一乱就乱了二十多年。
MD 一点都不客观!怎么不说说底特律的工会?!CEO当然要为股东负责任,工资那么高,效率又不高,公司不是做慈善的 ****://***.bttiantang****/subject/17319.html
Michael Moore是一位有争议的纪录片导演,很多人不喜欢他的不客观,但我认为,所谓客观是一种纪录方式,立场鲜明、深度介入的“行动主义”也是一种方式。Michael Moore的纪录片一直在攻击体制,**管理体制、医疗体制、金融体制甚至整个**政府,本片他攻击的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超级企业。
贪婪无度的资本家和不知贫苦的虚伪中产阶级被摩尔毫不遮掩的愤怒打成了筛子 看的人整个晚上都抑郁了
Michael Moore拍给自己家乡人民的,没道理不热血不愤青。他的第一部片已经很有模有样了,这点很厉害,靠巧妙的剪辑表达观点,穿插的幽默让人“看完电影不感到悲伤只有愤怒”。现场粉丝很多啊,还吐槽了乔治克鲁尼。哈哈哈。1990年在柏林电影节放映的时候,正值柏林墙**,当地人看完都惊了。。。
** teacher like it very much..but in fact,I didn't enjoy it well!
是Michael Moore的成名作么?不过我觉得挺无聊的。跟那个The Big One是一个概念,都是控诉大公司裁员的这些事情的。所以我再次抵触这种观点,就跟里面的律师说的那样:企业的目的是**利润,不是为社会*务。在赢利状态下裁员是为了未来的竞争能力。Michael Moore追寻的莫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