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福客栈原名: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
故事发生在**战争时期的中国,格拉迪(英格丽·褒曼 Ingrid Bergman 饰)是一名非常虔诚的****,在排除了千难万险之后,她终于得到了参加传教团的资格,千里迢迢的来到中国传教。格拉迪的大本营是六福客栈,此时正值战争时期,物资极度紧缺,处处危机四伏,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格拉迪依然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在中国传教期间,格拉迪邂逅了名为林(尤尔根斯·库尔特 Curd Jürgens 饰)的国民党**官,两人在乱世之中坠入了情网,林觉得此地太危险不宜久留,一直都在劝说格拉迪返回英国,被后者拒绝了。格拉迪接手了50名孤儿,她决定护送这些孩子们前往西安。
发布于1958年。由马克·罗布森执导,并且由编剧艾伦·伯格斯、伊索贝尔·伦纳特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英格丽·褒曼、罗伯特·多纳特、库尔德·于尔根斯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并于1958-12-11(美国)公映的电影。
第3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
第16届金球奖:电影类 剧情片最佳男主角(提名)。
第16届金球奖:电影类 剧情片最佳女主角(提名)。
《六福客栈》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一个世界的传奇,自从我知道这个事以后,我感到对六福客栈的挖掘和**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格拉蒂丝·艾伟德这种做法,对世界和对中国是极大的贡献,尤其是世界人道主义发展过程中,是不可估量的一个价值。
伟大的小妇人!有了信仰,人们就不仅仅为了眼前的小事儿而活。
往大了说,堪称中国版的特蕾莎嬷嬷,往小了说,是宗教信仰的普世价值。这样的人和事值得像拉贝,辛德勒,何凤山一样大书特书,而不是由于种种原因藏在历史的角落。 正如:我不敢肯定天堂什么样,但我知道,当我们死后,上帝会审判我们。他不会问,“在你一生中做了多少好事?”相反,他会问,“在你所做的事里,倾注了多少爱?”
如果我说:不远万里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你一定会想到白求恩,但是有一个一米50的小**...... 1970年1月3日**德长眠主怀。葬于台北淡水**学院内,碑文***手书“弘道遗爱”。她的头对着中国大陆山西阳城。仅仅悼念她是不够的,我们今天最大的罪恶是对她的遗忘。
来自英国的传教士格拉蒂丝艾伟德女士,在山西阳城即将被日军**前夕,带领近百名孤儿几经辗转,跋山涉水,行程超过一千里,最终安全抵达陕西扶风,没有丢下一个孩子,我们国家的历史课本里却连她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她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这则动人的事迹被好莱坞改编成本片“六福客栈”,从史实角度我们自当向艾伟德女士致敬,而从电影角度上是完全不及格的片子,西方视角居高临下,异国恋情与身份认同困境等枝枝蔓蔓的叙事线与表意都影响了作为人物传记电影的严肃感与统一性,失实的背景信息与滑稽可笑的自以为是也很难使中国人入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片中那些宗教性意味浓厚的戏份,是真实发生过的。
可惜伟大的转移只拍了片长的五分之一,老太太生前最不能容忍就是给她加了爱情线。**时候还有一场伟大的小长征,中国的老朋友新西兰人**·艾黎和他的战友英国人乔治·何克带领儿童学校,从陕西宝鸡双石铺撤退到甘肃张掖山丹县,那段历史拍成了《黄石的孩子》。
本来不抱太大期望,看完发现简直太棒了!唯一的缺点就是*装混乱失真,但是在那个年代,在制片方做出努力想要实地拍摄未果,在中国尚对外界封闭的**,还能照顾到不少细节,真的相当棒了!县长决志那段褒曼的感情表演得太真实了!整个片子其实挺去宗教化的,凸显的是人而不是神。但是看的过程中依然为这个神迹哭得不行了,她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啊,一百个孩子,一个不少,从阳城到西安,穿过日军**,缺衣少吃,怎么做到的啊!!!
英格丽.褒曼老了點比年輕時更有氣質。初進王鎮時被人高喊“洋鬼子”追趕的樣子太搞笑。喜歡女主樂觀勇敢,為了達成目標永不放棄的性格。不喜歡上校,凶巴巴的。可憐現實是葛拉蒂是終身未嫁,而且解放后想重新進入中國而被某*****拒絕。
那个年代的外国人拍这样背景的传教士电影,除了村民的发音问题,布景和道具都很贴切,比现在一切手撕鬼子的雷剧好太多。
此片的定义不是一部传教电影,是一部传记故事。虽然外国人想象中的中国有些别扭,但是英格丽褒曼的演技实在太棒了,完全弥补电影的不足。是她把艾伟德演活了。感谢主,片中她将100多儿童救出杨城,事实中一定比电影更加艰难,经历得困难不是我们能想象的,正是让我看到神的带领,能有真实的奇迹。
很好的片子,另外没想到主演竟然是英格丽·褒曼,挺意外的。但是唯一让我很不满意的就是字幕翻译,实在没水准,一看就知道是不信的翻译的,使影片大打折扣.............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