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历如画又名14 Paintings
发布于2023年。由陈东楠执导,并于2023-07-26(FIRST青年电影展),2023-11-12(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影展),2023-12-02(北京国际短片联展),2024-01-20(圣丹斯电影节)公映的电影。
没有场景的作品是不存在的 导演有意建构画作与环境的关系 那些在公共区域很容易被忽视其艺术属性的宣传画装饰画 被“大芬油画村”这一场域赋予了特定的视线 画作与所展出/存在场地的空间特性融为一体 重建观众对于该地点及画作的感知体验
太牛了,超五星,我一边看一边在想,怎么有人可以把我想不到的概念拍的这么好,把概念实验和现实意义玩得这么融洽,最重要的是实践出来(**演员?与光影)。其中静帧(摄影、画框、frame)和文字采访、精炼的表演动作、场景的选择,对于摄影于影像性质(纪录or虚构)的**等等,一切都很完美,并且是普通观众和艺术家都能get到好。牛!
大芬村的社会表情。前置的采访文本和画作及其所处场景构成了补充和对立,有些片段摆拍感强了些,结尾断断续续的螺旋桨轰鸣声很朋克
神似《寒枝雀静》,像是走走停停的阅读的装置艺术,格式塔心理学的典范,影像只是个半成品,观众对信息的理解和再反应才是核心,,虽说不理解为何要以电影媒介呈现,但梦中回忆起几个精致的静态镜头的布置,恍惚中才意识到这部电影已经赢了
好喜欢这部片纪录片,艺术、社会、记录的结合,让这部影片有了满满的野生力,真棒,也**吸引了我关注大芬
形式非常简洁:以文字记述采访片段,以固定镜头记录画作的最终归宿。两相对照中,意义浮现。 内容*现触动之处:以交房租为**的画工,他的作品成为任其苦干几十年也买不起的精装修房的装饰;一位画工说,“某天(他们)不让画核s了,所以统统改成打**”;另一位因祖辈被打成地主而“改命”的画工,他自我“改命”的方式之一是接下d史题材订单——而他的家族史永无可能由训练有素的讲解员娓娓道出;以及画工们对于原创与复制的不同志向…… 与其说是“观影”,更接近“阅读”的体验。我的困惑也应运而生:当影像提供的主要信息(即“画作摆放的实际场景”,静置镜头记录的行为对话并未提供多少信息增量)几乎可以用一张现场照片涵盖,配合采访文字做注释,完全可以达到同本片无异的表达深度与效果。那么,选择电影这个媒介的意义是什么?
对于这样的形式其实已经有点免疫了,因为我觉得信息量全都需要靠脑补,能看下去,但再长也就烦了。
形式上很有启发,通过追踪画的命运来反映画家
17FIRST先锋单元2 合集里最喜欢的一部,作为纪录片,用形式消解了视角,观看起来是一种中立又舒适的体验。把画还给空间,用空间的能量回馈到画作,是无限超越美术馆的存在。画为城市的空间开了窗户,上一次认识到画能够陪伴一个人,是在痛苦与荣耀里,那个时候就有疑惑,以画为伴是一种什么体验,这次终于感受到了
作者,画,空间,观众乃至与社会的联系,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