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原名:Конференция,又名The Conference、Konferentsiya
娜塔莉亚是一名修女,来自俄罗斯偏远地区的一家修道院。2002年10月,杜布罗夫卡剧院发生******,这次**过去17年后,娜塔莉亚接受派遣,从修道院来到了***,为当时袭击**中的受害者组织一场纪念晚会。人们很快得知,娜塔莉亚和她的家人都是这次袭击**的目击者。如今,纪念晚会(他们将其正式命名为“会议”)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几乎被外界遗忘,甚至被其他社会成员视为沉重的负担。数名参与纪念晚会的人员讲述了当时的情况,按照他们讲述的**顺序,影片逐步展现了娜塔莉亚经历过的灰暗过往。
发布于2020年。由伊万·特韦尔多夫斯基执导,并且由编剧伊万·特韦尔多夫斯基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菲利普·阿德耶夫、娜塔莉亚·帕夫伦科娃、扬·察普尼克、娜塔莉亚·巴特拉克、亚历山大·塞梅切夫、Olga Lapshina、安娜·思卢、玛丽娜·祖巴诺娃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并于2020-09-02(威尼斯电影节)公映的电影。
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欧洲电影联盟奖 威尼斯日最佳影片(提名)。
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 最佳影片奖(提名)。
借剧院时要填写的用途里没有悼念晚会的选项,健忘的人类根本不会记得昨天的灾难。也许正是人们的懦弱才让罪恶如影随形,但当成为人质时竟然并不恐惧。只是在**室桌子下的特殊时刻,确信了蝙蝠侠真的不会来。修女让**者困在会议里,再次成为历史的人质,也成全自己能活在被愧疚永生折磨的炼狱深渊。
真的是开了大半场的会。完全没有必要拍成这么长,某种程度上是另一种****行为了。
或许是一个行得通的小说文本,但完全没有看出拍成电影的必要,两个多小时看下来真就跟开会一样身心俱疲。
还挺*** 大量的固定长镜头 空白 间隙 像纪录片又不是 很严肃 很冷。/人有没有遗忘 不被宏大**裹挟的权利/ 人质变成挟持者 受害人变成加害人/**场 提问观众太蠢了 上价值这件事 真的第一名/#BJIFF 2021
本届北影节主竞赛看到现在电影语法逻辑最出色的一部。戏剧式的解决方式,反而达到了一种装置艺术的效果。言语的力量,幽灵在场。并非是提示众人不要忘却历史,更像是西西弗斯式的自我救赎之旅。
#BJIFF2021主竞赛单元#完成度很高,通过隐喻象征的设置完成了对遗忘痛苦命题的言说,影片刻意放缓的节奏与主人公执拗的性格契合一体。因为主人公的执拗,使得我看的时候也不禁思考起了这个问题,17年不断地再现现场,让我也不禁质疑起是否每年都有话可以言说,可能对导演来说,这种西西弗斯式的重复正是这种意义所在吧。
1_Y7dMMJs63xwf7b1pou13A英子d7ow
以***剧院人质**为背景,故事发生在恐袭17年后,主角是一名曾在恐袭**中失去儿子的修女,她每年都执拗地从外地的修道院回到当年的剧院,举办一场纪念夜**,但是来参加纪念的人一年比一年少,她的女儿也十分不理解她。从第40分钟开始,电影完整地展现了纪念**的内容,每个前来参加纪念的人事无巨细地回忆和讲述当年恐袭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讲述占用影片时长整整一小时。后因剧院保安不停催促甚至报警,修女被警察带走,她才不得不中止**。某种意义上,她的执念也让她自己变成了“绑匪”,劫持了其他所有人。用了很多长达数分钟、内容单调的固定长镜头,绝大部分情节都靠人物对白而非行为动作驱动。
“明明昨天发生的事,今天就已经不记得了。”那场以“会议”为名的纪念像什么呢?就像****house的某个room,只有寥寥几个愿意面对过去的人在场,那些无法面对的人缺席或提前离去,moderator把话筒交给所有人,每个人用记忆和细节拼凑出**的全貌。“为什么灾难一次又一次地发生?——那是因为我们被恐惧束缚,我们什么也没说。”于是我们忘记讲述的力量,失去言说的勇气。
77th***-***日→30th科特布斯最佳影片。今年***日的片子都快看全了也真是没想到(11部长片已经看了7部了)。还是更喜欢导演第二部[动物学]。影片聚焦2002年**武装分子在歌剧院劫持人质**的后遗症,17年后的纪念仪式(预定场地时**性质只能选“会议”,也是本片片名来历)。导演显然借助了屠犹电影的思想资源(拒绝“再现”而是采用“言说”),用充气假人来营造“在场的缺席”是个妙招;而纪念仪式(会议)本身又在一定程度上“restage”了劫持**本身,就形式和方法而言还是相当之有想法的。不过一来影片最具张力的地方不是来自电影而是来自戏剧(当然视听处理还是不错的),二来“拒绝遗忘”回避了不可言说的部分:绝大部分死者死于营救行动中使用的**剂(要真拍了导演也该上黑名单了),使得文本表层的冲突完全落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