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风云又名The Naval Battle of 1894
1894年,蓄谋侵华已久的日军在中国领海内肆意制造事端,昏庸胆小的西太后为息事宁人,委派北洋大臣李鸿章(王秋颖)及其亲信、“济远”号管带方伯谦(周文彬)等人去与日军讲和,傲慢无礼的日军却将中国商船击落。以“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李默然)为代表的爱国官兵两次**同日军作战,李鸿章均拒绝,并借邓世昌揭露方伯谦渎职之机将其革职。 日军不宣而战,民愤四起,顶不住压力的李鸿章重新启用邓世昌。海战中,贪生怕死的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李颉)打错旗号,致使北洋舰队出师失利,旗舰被日军击沉。邓世昌见势立即挂起帅旗,替代旗舰指挥作战,率领“致远”号官兵与日军展开殊死大战,行为可歌可泣。
发布于1962年。由林农执导,并且由编剧希侬、叶楠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浦克、李默然、周文彬、庞学勤、任伟民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并于1962公映的电影。
该片是历史片,但又不囿于历史的真实,为激励民族正气而做了适当的改动。该片在总体艺术水准上十分完整、凝炼,称得上是慷慨悲壮,大气磅礴。该片的形象塑造和场面描写结合得十分紧密,通过每一个富有艺术张力的场面描写,逐渐积累情绪、最终使人物脱颖而出,达到戏剧与艺术的极致。该片做为一个**的艺术系统,无论在场面设计、镜语运用、结构、节奏,还是演员表演诸方面都显示出创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和大家气派 。
该片囿于制片年代,有多处虚构的情节,饱受观众争议,比如披着美国公民身份伪装的日本间谍刺探军情、美国大使为日本间谍讲情、美国卖给北洋水师的炮弹出问题等。1980年代,方伯谦的侄孙女方俪祥认为该片对方伯谦的描写严重有违历史真实,要求禁映该片。
海战规模如今看来是单薄的,一次方伯谦不放炮还挂白旗,炮兵自作主张赶跑日舰,自己领功却把炮兵开除,然后是邓世昌屡谏开战,上至西太后、李中堂,下至芝麻小官一概阻挠,甲午一战炮尽穷追,迫得日寇纷纷跳海,其威武之势,反衬了败类之嘴脸。
这是真正的大制作。隔了五十多年仍旧觉得是大制作。这才是真正的李鸿章。各位不要再被走向**欺骗了。越早的电影越有接近真实的底层群众和封建官僚的模样
一句"撞沉吉野!",气势何其恢宏,气志何其壮烈!可惜政府不争气,长使英雄泪满襟。政府太弱注定是个悲剧!7.5
这部电影虽然改编了历史,以便突出人物矛盾,但其艺术性是非常高的,影响了中国两代甚至三代人。这部影片贬低了李鸿章刘步蟾,突出邓世昌的伟***失公正,让我说,他们都是值得我们缅怀的。
对照《1894·甲午大海战》,我觉得1962年这部更好。虽然当时古装片的表演方式,今人可能不习慣,但在剪辑、叙事和场面调度,包括打光等细节却都不错。我的教育中真没听过"邓世昌",和同学讨论之后才明白。洋人和日本人都说中文,一下子看得我糊涂了:)
邓世昌请战,被革职在家。刘步蟾趁机在军营做戏给水兵,诽谤邓世昌畏战,水兵们将信将疑来到邓家院子,一曲忧愤的十面埋伏从卧室里传出,水兵们顿时就明白了,邓大人还是邓大人。这一段院中闻曲,特别动人,隔窗看影,闻曲会心,久违的中国式的浪漫主义。
“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屡次请求对日作战却遭贬黜,因两国开战被复用后在黄海海战中率领官兵殊死奋战、以身殉国。李默然老师塑造的邓世昌令人难忘,“撞沉吉野”的情节相当悲壮。电影缺点是出于艺术性对史实进行了改编(譬如以讹传讹的“撞沉吉野”),部分角色过于脸谱化。
李默然话剧演员出身,肢体语言和表情都很戏剧化,在电影里有些夸张,但胜在正气凛然。这段历史后来还有一部电视剧《北洋水师》感动到我。
在**关怀下的产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产物
精神是好的,不过史料考证是混乱的(在80年代以前还算主流,****后更新了好多史料,**了好多影片中的情节,比如致远舰是锅炉爆炸而非中鱼雷爆炸),道具是扯淡的,战斗是想当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