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里的科学
诸葛亮借箭的草船,如何在大雾中来去从容?杨柳叶这么小,弓箭怎么能射中呢?墙上需要凿出多大个洞,才能获得足够的**?绢囊中需要抓多少只萤火虫,才能照亮手中的书简?纪录片《典故中的科学》带着疑惑、带着好奇,用现代的眼光重温历史,用科技的手段分析故事细节,重新审视每一则典故中隐藏着的出人意料的有趣信息和知识。这部带有科普属性的纪录片,用明快的节奏,充满趣味的探索,带领大家切换维度,重读那些熟悉的典故故事,通过寻访专家,探索故事发源地,依照历史典籍进行复古实验,让简单的典故故事呈现出更饱满、更立体,更多元的身影和意义。
发布于2021年。由李开心、姚琳执导,并于2021-10-05(中国大陆)公映的电视剧。
有那么多资源去拍点什么不好,太**了
4.5星,很爱看这类“历史中隐藏着科学”的主题,有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兴奋感。本片共5集,各讲了一个历史典故,分别是“草船借箭”、“百步穿杨”、“一骑红尘妃子笑”、“司马光砸缸”和“凿壁偷光”。主持人是一个人文历史发烧友,他将每个典故分为了多个待验证的议题,比如说是否能在三天内扎十万个**,比如说一个七岁孩童要用石块砸几下才能砸破古代水缸,比如几十只上百只萤火虫的光是否能在夜间照清文字……这些验证都非常一本正经,请教了非常多专家,做了很多实验,很有一种跟历史较真的钻研劲头。
对一些著名历史故事的科学还原,本来可以做成很精彩的节目,但是既然先入为主地设定了古人一定能做到,史书记载一定没问题,那就只能胡扯了。20只30米长的草船每只配备50个**在满是大雾的1公里宽的江面一字排开借10万支箭是有可能的,可能个球,只要曹*那边放一支火箭就全完了;百步穿杨按照一步一米八来算的所以是一百八十多米,眼睛都看不见了,蒙古草原最好的弓箭手也射不到,但节目说还是有可能;一骑红尘妃子笑,送过来的是**涪陵的荔枝,五百里加急加上保鲜措施可以做到;司马光砸缸基本不可能但节目还是说可能,七八岁的小孩子拿动七八公斤的石头扔出去已经很厉害了,但是砸不破大瓮;凿壁借光借的只能是邻居庭院的大火,囊萤映月那就更是瞎编了,但节目还是说有可能。
为了趣味性很多地方的科学论述并不严谨,希望提高
凿壁借光那个肯定为假,人家还没有收你毁坏他们家墙壁的费用呢,无疑是后世的老夫子和二十四孝一样,是捏造出来的。何况,匡衡此人虽然会读书会升官,但品质实在是差,而其他的几个我觉得都有点牵强,还有那个射箭,笑死我了,你最后才请出那个所谓的大杀器,那请问前面几位,尤其也是射箭的那位,脸往哪儿搁呀,还请这么多人全部凑齐了,搞得像**者**一样😂😂
比《走近科学》还要鬼扯。***,既然诸葛亮草船借箭是虚构,历史上记载是孙权(这一集最后才说),非要全集硬去证明草船借箭的可能性,结尾来句,虽然是虚构,但是有可能发生。。。。。
太搞笑了,无论结果如何,结论都是证实了假设,可能会发生。😂
要么就严谨一点考证,要么就发散一下思维,无聊、狭隘也让人不舒*,不知道那些认真参与节目的教授们会怎么想。
典故是长着想象翅膀的史实,过分的且不得不片面粗糙的考证,过于发挥“杠精”精神。
典故往往是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来表达一种态度,是文学的而不是科学的,用实验、计算的方法去考证百步穿杨、囊萤映雪、凿壁偷光之类的典故里到底有多少科学性,本身就是一个有点无聊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