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物质原名:White Material,又名白鬼子
西非尚处于后殖民**,**政府急于想从**大陆抽身。虽然士兵仓皇撤退,但是他们并没有放过玛利亚(****•于佩尔 Isabelle Huppert 饰)的种植园,因为传闻叛军头目——拳击手(伊萨赫•德•班克尔 Issach De Bankole 饰)就藏身于此。战火被引到了这里,但却赶上咖啡丰收的时刻。玛利亚手下的黑人雇工为了躲避战乱,逃匿得无影无踪。而当初与玛利亚共筑**梦的前夫安德烈(克里斯托弗•兰伯特 Christopher Lambert 饰),早已另有新欢。安德烈娶了当地黑人女子,还生养了孩子,并准备偷偷卖掉种植园。家园危在旦夕,玛利亚赫然发现好吃懒做的独生子曼努埃尔(尼古拉斯•迪富修尔 Nicholas Duvauchelle 饰)剃了光头,骑着摩托车,叫嚷着要加入叛军。灼热的土地上,似乎只剩下玛利亚她一个人在战斗……
发布于2009年。由克莱尔·德尼执导,并且由编剧克莱尔·德尼、玛丽·恩迪亚耶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伊莎贝尔·于佩尔、克里斯多弗·兰伯特、尼古拉斯·迪佛休尔、威廉·纳迪兰、米歇尔·索博、伊萨赫·德·班克尔、Adèle Ado、Ali Barkai、Thomas Dumerchez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并于2009-09-06(威尼斯电影节),2010-03-24(法国)公映的电影。
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
第9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白色物质》对白不多,克莱尔通过镜头,交替展示黑**如诗如画的风景和故事背景,人物。女主人公玛丽对眼前正在发生的战乱完全漠然,全身心的只想着咖啡的收成。
1.克莱尔·德尼又一部扎根于**地土的电影,关于后殖民**秩序的倾覆、洗牌与混乱战火中的众生。2.影片自始至终都在**与清晰间摆荡沉浮:全片抽空时间与环境的寓言架构+象征式的人物设定vs.对具体女性角色的关注、追随与体察;手持晃镜中猝然登场又退散的人物或突发的**vs.贯穿始终的中近景镜头及对身体与大地的持续贴近注视;碎片化、散落着留白、未知与**的叙事结构(甚或连首尾都称不上呼应契合,而是断裂错开)vs.明确的主线和逐渐趋近于毁灭的已知走向+结局。3.于佩尔再一次塑造了一个令人心颤的角色,大部分时间都抱持着良善、共情与庇护他者的态度,同时又倔强而执拗地坚守于这片男性彼此倾轧残杀或逃之夭夭的土地上。她的决绝坚毅、温柔动情、无奈落泪与崩溃杀戮都被演绎得如此真实,自然若一呼一吸。4.凯迪收音机是亮点。(8.3/10)
再好的鏡頭與表演,沒有context和文化背景接受起來依然不那麼容易。
4.5,德尼的**如同赫尔佐格的南美,白人的主流叙事被表述为少数族群,在画面上成为一个刺点,一个Material。《白色物质》绕过了宏大的殖民史,直接将人物置于他者空间并放大了主观意志,表面上看,是南方哥特在后殖民时期的影像对等物,但所谓“本真性”——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的二分法在影片中已经消失,历史并不存在,叛乱仅仅正在以电影的形式发***民者/原住民的结构处于一种**,导致了宏观与微观的**。于佩尔饰演的Maria是一个幽灵,在影片中,她拒认了**,又无法像她的儿子一样通过剃发完成一个对异于自身的身份的认同,外界的一切却始终像她确认着陌异性。其面部的明星光环则是一种厄运的标记,不断以此为平面向观看者生成disturbing image。
德尼基本已经到了不着痕迹地步,这么比附可能既俗套又不准确,但杜拉斯在文学里拥有的地位,也是德尼可以理直气壮在影坛中要求的。
四星电影,但是豆瓣评分太过分了,这样的背景不带说教色彩,没有patronizing真是难能可贵。
大背景交代得很糟糕 主人公线索也比较混乱
我总觉得**电影除了少数的挺好以外大部分都是**
**国家对殖民地的一厢情愿? 除去这个因素外,电影语言还是很生动的。
相当标志性的**片,既写意又沉重,只可惜这种套路的电影太多了
导演只知道挖掘女性内心戏,弃**背景的营造于不顾,就剩下一个**的独角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