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net:?xt=urn:btih:640b4e10aa6564827f480f14dda3d311bd8277c2
磁力:1080p.BD中英双字.mp4
安塞姆·基弗:流年之声原名:Anselm,又名安塞姆:废墟诗篇(港、台)、Anselm (Das Rauschen der Zeit)、Le bruit du temps, Anselm Kiefer
发布于2023年。由维姆·文德斯执导,并且由编剧维姆·文德斯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Anselm Kiefer、Daniel Kiefer、Anton Wenders、英格博格·巴赫曼、约瑟夫·博伊斯、保罗·策兰、Martin Heidegger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并于2023-05-17(戛纳电影节),2023-10-12(德国)公映的电影。
第76届戛纳电影节:金眼睛奖 最佳纪录片(提名)。
@2024siff. 片头的暗屏间隙滑过了两道光。 是对基弗的极佳科普,无论是作品还是创作史,用3d的方式提升了雕塑的表现力,留意到绘画也用了3d,可能因为材质的立体吧。 Being and nothing相伴,那些被坦克摧毁过的风景,地下室行走的一段想到了保罗策兰的“让一个人从墓中走出”。童年就像世界的开始,即使在战后的断壁残垣上也有童年的笑脸,基弗通过本片和童年的自己相遇也像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战战兢兢走着钢丝,继续一点点向上,好像在靠近神 感慨于文德斯的亚撒西,尊重艺术家的隐私,没有窥探个人生活的意图
睡了三分之一过去,Kiefer的艺术本身并没在我平滑的大脑留下任何痕迹,只是不断感叹好大的工作室啊,又一个好大的工作室啊,比home depot还大的工作室啊……印象最深的还属被开场3D银幕里直射而出的阳光晃了眼——那处于真实和虚幻的交界的一瞬总令我无比幸福
感觉文德斯晚年能以一己之力凑齐一个3D影展🥲影像上依然有1+1大于的效果(就像左眼+右眼=3D,2变成了3)(瞎掰)对艺术家创作的梳理当作video easay看也不错,而且也蕴含了导演自己的再创作。至于3D,希望问“有必要拍3D”的人明白,这是一个很适合3D拍的题材,但并不是一部为了探究3D创作而拍的电影🤣(也因此pina3D的出现兼具了艺术史的偶然和必然,倍显珍贵)文德斯的3D对我来说最棒的地方就是,他用3D让电影展现出了如同中画幅相片般的影像美,而且…会动哦😆
让人相信这个**仍然存在影像创造力的作品
3D技术在表现装置时让人更有现场感,然而对于画作/Archive就显得多余。基弗骑着自行车穿行于自己的巴黎工作室、像火炙寿司那样做画等具象镜头与拿着冰鲜向日*枝条走钢丝的镜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呼应,策兰和英格博格·**曼的诗歌与宏大的德国历史展现创作的主题与背景。
宏大的历史叙事和隐秘的私人记忆 不要忘记 不能忘记/过去与现在的自我相会在那间小小的*楼房里 他给他读策兰/过去与现在的自我重逢在黑森林中 他把他架在肩上 一同遥望莱茵河对岸的绿荫/„der Tod ist ein Meister aus Deutschland“/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我们于宇宙都是原子一般渺小的存在(聊这段的时候就在抽雪茄 xs简直是映前文德斯在聊两人相会过程时提到的“Anselm身上的雪茄味20米开外都能闻见”的callback)/文德斯法语真好……😢/原来Bachmann和Celan恋爱过……😢/文德斯也太爱3D了sos/«L’enfance est un espace vide, juste comme le commencement du monde.»
#Special Screenings# 年近八十,文德斯的摄影机不再使用确切的物件作画。像《宫娥》时期的委拉兹开兹,像知晓死亡将至的舒伯特,像坂本龙一在《12》之中仿佛半透明的躯体,他的电影愈发切近空若无物的音乐。没有形状,没有边界,没有人物和次序,光,风,颜色,词语,和形象变为主角,美学静化为一束不可分割的目光穿行过一切。空间,和联结它于其间颤抖的数千万的微小世界主宰了一切。
17/05 Cannes 2023首映礼 纪录片中的艺术片 **享受的盛宴(文德斯先生还是很绅士优雅
我看不懂,但是我大受震撼!真的震撼!
戛納首映,和紳士味十足的文德斯同場看。繼音樂、舞蹈等等之後,此番文德斯似乎是在以影像辦展:藝術品本體和藝術的呈現(環境),以及媒介本身自帶的氣候。現代螢幕不能取代電視、舊投影,所以它們作為載體被3D的電影完整地還原,以還原屬於他們的影像應得的完整體驗。整場電影像個精美的大型藝術裝置,攝影和音樂都極為優美。